父母教育孩子的十大错误
【来源:易教网 更新时间:2024-12-25】孩子为什么无法满足父母的要求?
1. 高期望和追求完美
很多父母对孩子寄予了很高的期望,追求完美。然而,这种高期望往往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压力。为了不让父母失望,孩子会迎合家长、老师和社会的评价,成为一个“优秀”的孩子。然而,这种追求“优秀”的行为往往忽略了孩子本身的需求。
当孩子为了迎合家长的期望而不断努力时,他往往会失去自我,生命状态变得不再自在和流畅。他只能紧紧抓住通过付出巨大代价获得的“优秀”!然而,这样的“优秀”孩子往往是一颗时刻可能被引爆的炸弹,他们要么伤害别人,要么伤害自己。实际上,有统计数据显示,在大学中有心理疾病的孩子中,有23%在初高中时被公认为“很优秀”的。
2. 贬损和责罚
当孩子不能满足父母的期望时,他们已经感到很内疚了。这个时候,他们最需要的是来自父母的陪伴、协助和支持。然而,很多父母忽视了孩子的感受,只顾自己的情绪,只想着孩子要给他们脸上贴金,要让他们有面子。他们用各种规条和框框来束缚孩子,然而孩子往往越被束缚越叛逆,越管他们,他们越不听。
一个例子是鹏宇家的女儿。她在假期中一直沉迷于打游戏,晚上都打到12点才睡觉。家里的妈妈、姨妈和姥姥都很着急,担心她不写作业。她们责备孩子,但孩子并没有改变。然而,当鹏宇回来后,他并没有责备女儿,而是开玩笑地说:“爸爸给你传送一些爱的能量,你继续玩吧。”鹏宇只是无言地陪伴着女儿,给予她爱的支持。结果,女儿十点半就自己去睡觉了。
3. 拿孩子和别人比较
很多家长都喜欢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比较。然而,当你把“比较”的枷锁套给孩子时,他们就无法真正幸福。他们会逐渐学会“比较”,并用“比较”来打击自己的自信,让自己被“比较”来的“痛苦结果”所折磨。
家长应该相信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!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和才华。不要用比较来伤害孩子的自尊。
4. 有条件地满足孩子的需求
很多家长习惯性地用条件来满足孩子的需求。比如说,你考第一名就买旅游鞋;你进前五名我们全家去旅游。他们把这种行为视为一种合理和开明的奖惩措施。然而,这样的做法实际上给孩子潜意识传递的信息是:只有符合父母的标准,才能得到爱。结果,孩子为了得到父母的爱,付出了失去自己的代价。
一个例子是鹏宇对女儿学习从没什么要求,甚至戏谑地说:“不要考前几名,考前几名被老师盯上就麻烦了!”然而,有一次女儿考了第三名,她高兴地对爸爸说:爸爸,今天请我吃肯德基吧!鹏宇回答说:好啊!不过爸爸并不是因为你考第三名才要请你。爸爸爱你,即使你考倒数第一或者倒数第三,想吃肯德基了,爸爸也会请你的!这样的回答让女儿感到幸福。
5. 数落孩子的过错
很多父母喜欢数落孩子、教导孩子。他们认为这样可以展示自己的威严和征服感。然而,无论孩子是在嘴上服气还是心里服气,数落孩子的过错往往会让他们失去自信和自尊。
6. 预言孩子没出息
预言孩子没出息会有两种后果。一种是你越说他没出息,他越没出息,最终实现了你的预言。另一种情况是,孩子越是被说没出息,他越要证明自己有出息。然而,这样的孩子一辈子都活在“证明”中,失去了自我和幸福的智慧。
有一个例子是一个农村长大的女孩子。她上面有个哥哥,父母一直认为哥哥比她有出息。她感到委屈和不服气,于是努力证明自己比哥哥更出色。她的努力得到了回报,她的成绩比哥哥好,考上了大学,并有了不错的工作。然而,由于她过于注重证明自己,她的丈夫最终忍无可忍,提出了离婚。
7. 代替孩子做选择
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三个阶段的心理独立期,分别是3岁、9岁和12岁。在这些阶段,父母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自主权,不要代替孩子做选择。当父母剥夺了孩子某方面的成长,他们就会丧失相应的能力。
8. 限制孩子做他们想做的事
很多父母习惯性地对孩子说:“不要这样,不要那样!”然而,孩子的天性是,你越不要他们这样,他们越要怎么样!限制孩子做他们想做的事情只会激发他们的反抗心理。
9. 担心孩子
很多父母不相信孩子有控制能力,担心孩子做一些他们不希望的事情。然而,担心只会带来不想要的结果。当父母担心孩子早恋时,孩子很可能会早恋;当父母担心孩子沉迷于网络时,孩子很可能会上瘾。
10. 不相信孩子
不相信孩子的根源是父母不相信自己。当孩子对父母说:“没事,我一个人在家写作业,你去忙吧!”如果父母一关上门就开始担心孩子在家玩电脑,这样的反应会让孩子觉得父母不信任他们、不喜欢他们、不尊重他们。父母应该相信孩子,给予他们自信和尊重。
如何满足孩子的需求?
父母教育孩子的过程,是将自己的状态调整到平静和喜悦的过程,这种状态就是爱。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,父母也在拓宽自己的心胸。改变孩子很容易,当你容纳孩子时,他们就会容易改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