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十四节气知识科普之立冬的饮食与养生
【来源:易教网 更新时间:2025-04-03】
立冬,作为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,标志着冬季正式来临。此时,大自然进入了一个休眠期:草木凋零,蛰虫开始休眠,万物活动趋向休止。虽然人类没有冬眠的习惯,但在中国民间却有着“补冬”的习俗。
这一习俗源于古人对季节变化的深刻理解,认为在寒冷的天气中,通过食用温热补益的食物,不仅能增强体质,还能起到御寒的作用。
立冬时节的传统美食——饺子
为什么立冬要吃饺子?这背后有一个有趣的传说。饺子来源于“交子之时”的说法。大年三十是旧年和新年之交,而立冬则是秋冬季节之交,因此,在这两个时间点上吃饺子被视为一种传统习俗。人们相信,吃饺子可以带来好运和健康。随着时代的变迁,这一古老习俗逐渐被更多人所接受和传承。
每到立冬之日,各式各样的饺子便成了市场上最受欢迎的食品。当然,不同地区还有各自独特的习俗,比如在山东枣庄一带,冬至那天有喝羊肉汤的习惯,这也是一种温暖身体、抵御严寒的方式。
增加主食摄入,适当食用富含蛋白质的食物
为了应对寒冷的气候,人体需要更多的热量来维持体温。因此,在冬季增加主食和油脂的摄入是非常必要的。主食如米饭、面条等富含碳水化合物,能够提供足够的能量;而富含蛋白质及脂肪的食物则有助于产热,增强御寒能力。狗肉、羊肉、牛肉、鸡肉、鹿肉、虾、鸽、鹌鹑、海参等都是不错的选择。
这些食物不仅营养丰富,还具有很好的御寒效果。
此外,气温骤降时,人体的一些部位如手脚、耳朵等特别容易感到寒冷,因此需要特别注意保暖。穿戴合适的衣物、保持室内温度适宜,都是防止寒冷侵袭的有效措施。
海带、紫菜促进甲状腺素分泌
甲状腺素对人体的御寒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它能加速体内组织细胞的氧化过程,增加身体的产热能力,使基础代谢率增强,并加快皮肤血液循环,从而提高抗冷御寒的能力。含碘丰富的食物如海带、紫菜、发菜、海蜇、菠菜、大白菜、玉米等,都能有效促进甲状腺素的分泌。
因此,在冬季适量食用这些食物,可以帮助身体更好地适应寒冷环境。
动物肝脏、胡萝卜增强抗寒能力
寒冷的气候会导致人体维生素代谢发生明显变化。为了增强耐寒能力和对寒冷的适应力,增加维生素A和维生素C的摄入是非常必要的。维生素A主要来自动物肝脏、胡萝卜、深绿色蔬菜等,而维生素C则主要来自新鲜水果和蔬菜。
这两种维生素不仅能增强人体的耐寒能力,还能对血管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,预防冻伤和其他寒冷引起的疾病。
芝麻、葵花子提供人体耐寒的必要元素
寒冷的天气会使人体对蛋氨酸的需求量增大。蛋氨酸可以通过转移作用,提供一系列适应寒冷所必需的甲基。因此,冬季应多摄取含蛋氨酸较多的食物,如芝麻、葵花子、乳制品、酵母、叶类蔬菜等。这些食物不仅能帮助身体更好地适应寒冷环境,还能为日常活动提供充足的能量支持。
滋补原则与中医理论
从立冬开始,寒冷的气候会影响人体的内分泌系统,促使肌体产生更多的热量以抵御寒冷。然而,这种调节机制也会导致热量散失过多,因此,立冬时节的营养应以增加热能为主。可适当多吃瘦肉、鸡蛋、鱼类、乳类、豆类及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食物,以补充能量需求。
根据中医理论,冬季饮食养生应少食咸味,多食苦味的食物。这是因为冬季肾经旺盛,而肾主咸,心主苦。按照五行理论,咸胜苦、肾水克心火。如果咸味食物吃得过多,会加重肾脏负担,削弱心脏功能。因此,冬季应多食一些苦味的食物,如苦瓜、莲子心、杏仁等,以助心阳,抵抗过亢的肾水。
正如《四时调摄笺》里所说:“冬月肾水味咸,恐水克火,故宜养心。” 这种平衡饮食的原则,既符合自然规律,又能帮助人体更好地适应季节变化。
冬季饮食的多样化选择
除了上述提到的食材外,冬季还可以选择多种多样的食物来满足不同的营养需求。例如,红薯、南瓜、山药等根茎类蔬菜,不仅富含膳食纤维,还能提供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;红枣、桂圆、枸杞等滋补品,则具有温补气血的功效,适合体质较弱的人群食用。
此外,冬季水果如苹果、梨、橙子等,也能为身体提供丰富的维生素C和其他微量元素,增强免疫力。
立冬不仅是季节的转换,更是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调整的关键时期。通过合理安排饮食,选择适宜的食物,不仅可以增强体质,还能有效抵御寒冷带来的不适。无论是传统的饺子,还是富含营养的各类食材,都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顺应。
在这个寒冷的季节里,让我们遵循古人的智慧,科学地进行饮食调理,迎接一个健康、温暖的冬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