更新时间:2025-04-13
早产儿视网膜病变(ROP)是早产儿或低体重婴儿常见的严重眼病,主要发生在出生体重低于1500克或胎龄不足28周的宝宝身上。这种疾病是由于早产儿视网膜血管发育不成熟,加上出生后可能接受的高浓度氧气治疗,导致血管异常增生,最终可能引发视网膜脱落,甚至失明。
根据医学统计,早产儿中约有15%~30%会患上这种疾病。许多患儿因家长未能及时发现或延误治疗,最终只能生活在黑暗中。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专家提醒,ROP的预防和早期干预是关键,家长需提高警惕,别让救命的氧气成为“光明杀手”。
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,氧气是抢救危重新生儿的“生命线”。它能帮助宝宝维持呼吸和器官功能,但高浓度、长时间的吸氧会加速视网膜血管异常生长,进而引发病变。这就像一把“双刃剑”:救了性命,却可能偷走光明。
家长需明白:
- 氧气必须用:低体重儿或早产儿需要氧气维持生命,不可因恐惧而拒绝。
- 用氧需谨慎:医生会严格控制氧气浓度和时长,家长无需过度焦虑,但需配合后续检查。
- 检查要及时:只要宝宝接受过吸氧治疗,无论体重大小,都应按时进行眼科筛查。
ROP的病程分为五期,每一期的严重程度和治疗难度差异极大。关键点在于抓住第三期的黄金治疗窗口期,否则可能错过挽救视力的机会。
**分期** | **病变程度** | **治疗可能性** |
---|---|---|
**1期** | 视网膜血管未完全生长 | 可能自愈 |
**2期** | 血管停止生长,形成分界线 | 部分自愈 |
**3期** | 异常血管开始增生 | 需激光或手术干预 |
**4期** | 视网膜部分脱落 | 手术风险高,视力差 |
**5期** | 视网膜完全脱落 | 几乎无法恢复 |
关键提醒:
- 第三期是转折点:从第三期恶化到第四期只需几周,但外观无变化,只能通过专业检查发现。
- 拖延的代价:若错过第三期治疗,孩子可能仅剩微弱光感(如0.01视力),甚至永久失明。
高风险宝宝包括:
1. 早产儿:出生体重<1500克或胎龄<28周;
2. 吸氧史:无论体重大小,出生后接受过氧气治疗的婴儿。
检查时间表:
- 首次检查:出生后4周,或从孕周算起满32周时;
- 随访频率:根据检查结果,医生会安排复查,直到视网膜血管完全发育。
家长行动清单:
- 保存好宝宝的出生记录和吸氧治疗记录;
- 提前预约儿童眼科专科医院,避免延误;
- 检查时保持宝宝安静,医生可能使用散瞳剂扩大瞳孔以便观察。
1. 治疗手段
- 激光治疗:适用于第三期病变,通过破坏缺氧区域,阻止血管异常增生;
- 玻璃体手术:针对第四期或第五期,尝试复位视网膜,但成功率低。
2. 家庭护理要点
- 避免强光刺激:保护宝宝眼睛,避免直射强光;
- 定期复查:即使宝宝看起来正常,也要按医生建议复查;
- 营养支持:母乳喂养可提供必需的维生素和抗氧化剂,促进视网膜健康发育。
案例分享:
小宇出生时仅26周,体重900克,因呼吸窘迫接受吸氧治疗。父母按医生建议,在出生后1个月带他做了视网膜检查,发现第三期病变。及时接受激光治疗后,如今3岁的小宇视力正常,能和其他孩子一样看绘本、玩游戏。
反面教训:
玲玲妈妈因工作忙,错过了检查时间,直到孩子1岁后频繁眨眼才就医,结果已到第四期,手术后视力仅剩0.05,无法看清书本文字。
误区1:“宝宝眼睛看起来正常,不需要检查。”
→ 真相:ROP早期无症状,需专业设备才能发现。
误区2:“ROP治愈后不会复发。”
→ 真相:部分患儿成年后可能出现青光眼、白内障等并发症,需终身随访。
专家建议(来自《健康报》):
“家长要像重视疫苗接种一样重视ROP筛查,早检查、早干预,才能为孩子守住光明未来。”